一、适用情形
协商一致解除(对应第二十四条):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四条,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当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通过平等协商,就解除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时,用人单位需按照国家规定给予经济补偿。比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提前终止劳动合同,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就有支付经济补偿的义务。
二、劳动者非过错性解除(对应第二十六条)
1、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依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应给予经济补偿。例如,员工因患病住院治疗,医疗期满后无法再胜任原岗位工作,经用人单位另行安排其他合适岗位仍不能胜任,此时用人单位解除合同需给予经济补偿。
2、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按照《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二)项,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例如,员工在工作中表现不佳,经过多次培训和岗位调整,仍无法达到工作要求,用人单位可依法解除合同并给予补偿。
3、客观情况重大变化:根据《劳动法》第二十六条第(三)项,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给予经济补偿。如企业因城市规划需要整体搬迁,原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经与劳动者协商变更合同无果后,用人单位可解除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
4、经济性裁员(对应第二十七条):《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裁减人员时必须依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例如,企业因市场不景气,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为避免破产而进行裁员,就需要对被裁减人员给予经济补偿。
三、经济补偿标准
关于经济补偿的具体标准,虽然原《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1994/12/3)曾有相关规定,但该办法已失效。目前,经济补偿标准应按照《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和《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确定。具体标准为: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者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的,按照实际工作的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四、经济补偿的支付方式和时间
支付方式: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在办结工作交接时支付。这意味着用人单位需要在完成与劳动者的工作交接手续后,及时支付经济补偿金。
支付时间: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同时支付经济补偿金。
五、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的法律后果
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后,未按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除全额发给经济补偿金外,还须按该经济补偿金数额的百分之五十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例如,用人单位应支付劳动者10000元经济补偿金,但未支付,那么除了支付10000元经济补偿金外,还需额外支付5000元。
六、关联法规参考
在理解和适用本条款时,还可参考以下关联法规:
1、《劳动合同法》第46、47、50条:进一步明确了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的情形、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以及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的相关义务。
2、《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2、23、25条:对劳动合同法中关于经济补偿的规定进行了细化和补充,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更具体的指导。
3、《劳动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28条:对劳动法第二十八条的立法目的和具体含义进行了详细说明,有助于准确理解该条款的内涵。
4、《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6 - 43条:对劳动法第二十八条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指导和解释,涉及经济补偿的计算、支付时间、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
5、《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1 - 3条:规定了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规定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与本条款中用人单位应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规定相关联,当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可依据此办法要求用人单位支付赔偿。
6、《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5条:规定了用人单位的哪些行为导致劳动合同解除,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和赔偿金,为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