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免费在线法律咨询服务_厚德汇法网
  • 网站首页
  • 法律常识
    • 咨询指南
    • 婚姻家庭
    • 刑事案件
    • 劳动纠纷
    • 网络电商
    • 知识产权
    • 交通事故
    • 债权债务
    • 损害赔偿
    • 合同法律
    • 房产地产
    • 司法典型案例
    • 白皮书
  • 诉讼指南
    • 诉讼常识
    • 民事诉讼
    • 刑事诉讼
    • 行政诉讼
    • 司法鉴定
    • 证据规则
    • 法院执行
  • 企业法务
    • 工商财税
    • 股权
    • 公司治理
  • 律师推荐
    • 婚姻律师
    • 律师业务
  • 法律文书
    • 合同范本
    • 律师函
    • 起诉书
    • 辩护词
    • 表格函件
  • 法律法规
    • 法律条文释义
    • 证券期货法律法规
    • 民商法
    • 刑法
    • 社会法
    • 行政法
    • 经济法
    • 司法解释
    • 党纪法规
    • 国家行政法规
    • 地方法规规章
  • 法律资讯
  • 关于我们
专业律师团队提供免费在线法律咨询
    主页 > 法律法规 > 法律条文释义 > >

劳动法第21条(试用期)条文内容解读

2025-06-11 08:32 admin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1条(试用期)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1条条文内容

 
第二十一条 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21条条文解读


一、条款目的

 
这一条款旨在规范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试用期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约定试用期可以让用人单位在一定期限内对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等进行考察,以确定是否正式录用。同时,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个初步了解工作环境和单位情况的机会,有助于劳动者判断该工作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和期望。
 

二、试用期的约定规则

 
1.约定自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是否设立试用期以及试用期的具体期限。这体现了双方在劳动关系建立初期的自主协商权利,使双方能够根据工作的性质、岗位的要求以及劳动者的个人情况等,灵活确定试用期的长短。
 
2.期限限制: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这一规定是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如果试用期过长,劳动者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处于不稳定状态,无法获得应有的待遇和保障,同时也可能影响其职业发展。例如,一些用人单位可能会利用过长的试用期,以各种理由不录用劳动者,或者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待遇等。
 

三、试用期的具体适用规则

 
1.期限对应: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例如,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了一份为期两年的劳动合同,那么试用期最长只能约定为二个月。
 
2.次数限制: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这是为了避免用人单位通过多次约定试用期来变相延长试用期,从而侵害劳动者的权益。比如,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离职后重新入职,用人单位不得再次为其约定试用期。
 
3.特殊合同限制: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因为这类合同的工作期限较短,不适合约定试用期。例如,某企业为了完成一个为期两个月的项目而招聘员工,就不能与该员工约定试用期。
 

四、试用期的法律后果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试用期的相关规定,如违法约定试用期、在试用期内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等,劳动者有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可能需要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或者承担其他法律责任。例如,用人单位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五、注意事项

 
1.用人单位方面:应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约定试用期,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期限和次数限制。同时,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应依法对劳动者进行考核和管理,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决定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并按照法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2.劳动者方面: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仔细审查试用期的约定是否合法。如果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情况,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或者依法申请劳动仲裁、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标签: 劳动法 试用期
上一篇:劳动法第20条(劳动合同期限)条文内容解读

下一篇:劳动法第22条(商业秘密)条文内容解读

法律条文释义相关文章:

  • 劳动法第106条(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步骤报国务院备案)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6条(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步骤报国务院备案)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

    时间:2025-06-12阅读:197标签: 劳动法 备案 劳动合同制度

  • 劳动法第105条(确保对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制)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5条(确保对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进行全面、有效的规制)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

    时间:2025-06-12阅读:128标签: 侵害 劳动法 劳动者权益

  • 劳动法第104条(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处罚)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4条(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的处罚)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4条条...

    时间:2025-06-12阅读:170标签: 处罚 社会保险基金 劳动法

  • 劳动法第103条(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法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3条(劳动行政部门或者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违法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

    时间:2025-06-12阅读:159标签: 违法 劳动法 工作人员 劳动行政部门

  • 劳动法第102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事项的处理)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2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的条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事项的处理)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

    时间:2025-06-12阅读:148标签: 劳动合同 劳动法 劳动者 解除劳动合同 保密事项

  • 劳动法第101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测的处罚)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1条(用人单位无理阻挠劳动行政部门监督检测的处罚)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人民...

    时间:2025-06-12阅读:155标签: 处罚 用人单位 劳动法 劳动行政部门 阻挠 监督检测

  • 劳动法第100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0条(用人单位无故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人民共和...

    时间:2025-06-12阅读:127标签: 用人单位 劳动法 社会保险费

  • 劳动法第99条(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9条(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中华...

    时间:2025-06-12阅读:97标签: 用人单位 劳动法 劳动者 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法第98条(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和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98条(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和不订立劳动合同的处理规定)条文内容解读内容主要来源于网络整合,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实际应用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时间:2025-06-12阅读:193标签: 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 违法 劳动法 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法第97条与劳动合同法第97条的核心区别

    劳动法第97条与劳动合同法第97条的核心区别在于适用情形、法律后果及立法目的,具体解读如下: ...

    时间:2025-06-12阅读:180标签: 劳动法

热门内容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惩罚性赔
  • 行政处罚法第33条(不予行政处罚情
  • 宪法第35条(言论、出版、集会、结
  • 劳动合同法第38条(劳动者单方解除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5条(无理由退
  • 著作权法第24条(合理使用的规定)
  • 公司法第88条原文规定内容及条文释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格式条款
  • 劳动合同法第36条(协商解除劳动合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3条(预付款后

最新资讯

  • 社会保险法第97条(外国人
  • 社会保险法第96条(被征地
  • 社会保险法第95条(进城务
  • 社会保险法第94条(刑事责
  • 社会保险法第93条(规范社
  • 社会保险法第92条(泄露用
  • 社会保险法第91条(明确相
  • 社会保险法第90条(社会保

推荐内容

热门标签

    审判 工资 实施细则 公安机关 举证 租赁合同 职业病 办法 立功 刑事犯罪 监督 企业并购

返回首页 粤ICP备17072420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902000124号 工商网监备   网站统计

深圳市厚德汇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络中心制作

声明:本站部分文章和图片系作者结合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侵权请发邮件到494483749@qq.com投诉提交信息,我们将按照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