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法律视角系统解析期权平价定理的数学原理与实务应用,结合《证券法》《期货和衍生品法》及交易所规则,阐述该定理在期权定价、套利交易中的法律边界与合规要求,帮助投资者依法运用金融工具管理风险。
定理表达式
根据2025年《期货和衍生品法》草案及交易所规则,期权平价定理的数学表达为:
C−P=S−PV(K)
其中:
核心推导
假设无套利市场环境下,构建两个组合:
到期时,无论标的资产价格如何波动,两组合价值相等,因此初始时刻需满足C−P=S−PV(K)。
定理的法律地位
根据《证券法》第三十条,期权交易需遵循公平定价原则。期权平价定理作为国际通用的定价模型,被证监会认可为判断期权价格合理性的重要工具(证监会公告〔2025〕13号)。
合同效力认定
若期权合约价格严重偏离定理计算值,可能被法院认定为“显失公平”,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一条主张变更或撤销合同。
禁止市场操纵
《期货和衍生品法》第一百零二条明确禁止利用期权平价定理进行虚假申报、对敲交易等操纵市场行为,违者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
跨境交易限制
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期权套利需遵守套期保值目的限制,且不得通过构造虚假组合规避监管(证监会公告〔2025〕13号)。
保证金要求
卖方开展套利交易时,需按动态保证金规则缴纳资金,具体比例由交易所根据市场风险调整(大商所规则)。
合同纠纷裁判依据
在(2022)最高法商初6号案中,法院依据期权平价定理判定某场外期权合约价格显失公平,支持买方主张调整权利金的诉讼请求。
刑事风险警示
利用定理进行高频套利交易时,若涉及虚假申报或操纵市场,可能触犯《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操纵证券市场罪”。
期权平价定理是连接期权价格与标的资产价值的桥梁,其应用需严格遵循《证券法》《民法典》等法律规则。投资者在运用该定理进行套利或风险管理时,应充分了解交易所规则,避免触碰法律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