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期权行权价格是期权合约中约定的标的资产买卖价格,2025年《
期货和衍生品法》强化其设定规则与信息披露要求。本文解析行权价格的定义、分类、设定依据及合规要点。
一、期权行权价格的核心定义:期权合约的“价格锚点”
(一)法律与理论定义
期权行权价格:期权合约中约定的,买方在未来行权时买入或卖出标的资产的固定价格(《期货和衍生品法》第三条);
本质:行权价格是期权价值的“分水岭”,决定期权是实值、平值还是虚值。
大白话:
看涨期权行权价2.5元,市价3元:买方可以2.5元买市价3元的资产,立即赚0.5元(实值);
看涨期权行权价3.5元,市价3元:买方需3.5元买市价3元的资产,亏损0.5元(虚值)。
(二)分类:看涨VS看跌
期权类型 |
行权价格与市价关系 |
实值/虚值判断 |
看涨期权 |
行权价 < 标的资产市价 |
实值(如行权价2.5元,市价3元) |
|
行权价 = 标的资产市价 |
平值 |
|
行权价 > 标的资产市价 |
虚值(如行权价3.5元,市价3元) |
看跌期权 |
行权价 > 标的资产市价 |
实值(如行权价3.5元,市价3元) |
|
行权价 = 标的资产市价 |
平值 |
|
行权价 < 标的资产市价 |
虚值(如行权价2.5元,市价3元) |
二、期权行权价格的设定依据与影响
(一)设定依据
标的资产市价:
看涨期权行权价通常低于市价(实值更易行权);
看跌期权行权价通常高于市价(实值更易行权)。
波动率与到期日:
波动率越高,行权价可能设定越宽泛(如±20%);
到期日越远,行权价可能设定越保守(预留时间价值空间)。
(二)对期权价值的影响
实值期权:行权价优于市价,含内在价值+时间价值;
虚值期权:行权价劣于市价,仅含时间价值;
平值期权:行权价等于市价,时间价值最大。
案例:
某股票市价10元,看涨期权行权价9元(实值):期权费=内在价值1元+时间价值1元=2元;
同一股票看涨期权行权价11元(虚值):期权费=时间价值0.5元(需市价涨至11.5元方可行权)。
三、2025年新规:期权行权价格设定规则升级
(一)设定原则规范化
公平性:行权价格需参考标的资产最近30日均价,避免操纵(《期货和衍生品法》第九十五条);
透明性:期权发行方需披露行权价格设定依据(如“参考市价±10%”);
禁止利益输送:行权价格不得显著偏离市价,损害投资者利益(《
证券法》第一百八十七条)。
(二)特殊情形处理
股票分割/合并:行权价格按比例调整(如10送10后,行权价减半);
标的资产变更:需重新约定行权价格(如原标的资产为铜,变更为铝)。
四、期权行权价格风险与合规:行权价格是“双刃剑”
(一)主要风险点
1、买方风险:
行权价过高(看涨期权)或过低(看跌期权),导致期权虚值,损失全部期权费;
示例:支付2元期权费买入行权价11元的看涨期权,市价未涨至11元,损失全部费用。
2、卖方风险:
行权价设定不合理,被迫以不利价格交易;
示例:卖出行权价9元的看涨期权,市价涨至12元,卖方需以9元卖出市价12元的股票,亏损3元/股。
(二)合规操作指南
1、设定前:
参考标的资产历史波动率与市价趋势;
避免设定极端行权价(如市价10元,行权价设为20元)。
2、设定后:
监控标的资产价格波动,及时调整策略(如虚值转实值时行权);
保留行权价格设定依据的书面记录。
五、期权行权价格常见问题解答
(一)行权价格可以调整吗?
合约约定:行权价格在合约中固定,除非发生特殊情形(如股票分割);
特殊情形:标的资产分红、拆股等可能导致行权价格自动调整(《期货和衍生品法》第九十五条)。
(二)行权价格与期权费有何关系?
正相关:行权价越接近市价(平值期权),时间价值越高,期权费越贵;
示例:行权价9元(实值)的看涨期权费2元,行权价11元(虚值)的看涨期权费0.5元。
(三)如何选择行权价格?
对冲需求:选实值期权(行权价接近市价),确保行权收益;
投机需求:选虚值期权(行权价远离市价),以低成本博取高收益。
六、结语:行权价格是“合约核心”,设定需谨慎
期权行权价格是期权合约的“价格锚点”,直接决定期权的实值/虚值状态与价值。2025年新规通过强化公平性、透明性原则,降低了行权价格设定的随意性,但投资者仍需:
1、结合市场:参考标的资产市价、波动率设定行权价;
2、明确目标:对冲选实值,投机选虚值;
3、合规操作:避免操纵行权价,保留设定依据。
最后一句:行权价格不是“随机数”,而是“市场信号”——读懂它,才能精准把握期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