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统解析赠予财产在婚姻关系中的归属认定规则,涵盖赠与合同约定、赠与时间、赠与人身份等核心内容,结合《民法典》第1062-1063条、《婚姻家庭编解释(一)》及2025年最新司法实践,明确赠予财产归属判断标准与风险防范策略。

目录
一、法律依据与核心原则
二、赠予财产的归属认定规则
三、特殊情形下的赠予财产定性(父母赠与、第三方赠与、涉外赠与等)
四、证据要求与实务操作建议
五、典型案例解析
六、总结与风险防范
一、法律依据与核心原则
(一)法律基础
-
《民法典》第1062条
-
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
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除外);
-
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
《民法典》第1063条
-
下列财产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
遗嘱或者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一方的财产;
-
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
《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第8条
-
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资为子女购买的不动产,产权登记在出资人子女名下的,视为只对自己子女一方的赠与,该不动产应认定为夫妻一方的个人财产。
(二)核心原则
-
意思自治优先原则
-
赠与合同中明确约定受赠人的,依约定;未明确约定的,依法律规定推定归属。
-
时间节点原则
-
婚前赠与原则上属个人财产,婚后赠与需结合赠与合同约定判断。
-
登记主义与实际归属结合原则
二、赠予财产的归属认定规则
(一)法定个人财产情形
-
赠与合同明确约定“只归一方”
-
无论赠与发生在婚前或婚后,只要合同明确“只归受赠人所有”,即属个人财产;
-
案例:北京李某婚后接受父亲赠与的房产,合同明确“归李某单独所有”,法院认定属个人财产。
-
婚前赠与且未混同
-
婚前接受的赠与财产(如现金、车辆),婚后未与共同财产混同,仍属个人财产;
-
案例:上海张某婚前接受祖父赠与的50万元,婚后单独管理,法院认定属个人财产。
(二)法定共同财产情形
-
婚后赠与未明确约定
-
婚后接受的赠与财产,若赠与合同未明确“只归一方”,原则上属共同财产;
-
案例:广州王某婚后接受朋友赠与的30万元,法院认定属共同财产,双方各分得15万元。
-
父母婚后赠与出资购房
-
婚后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未明确约定时,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
-
案例:深圳陈某父母出资200万元为其购房,法院认定属共同财产。
三、特殊情形下的赠予财产定性
(一)父母赠与
-
婚后父母赠与不动产
-
产权登记在子女名下的,视为对子女一方的赠与;登记在双方名下的,视为共同赠与;
-
案例:杭州周某父母婚后为其购房并登记在其名下,法院认定属个人财产。
-
婚后父母赠与动产
-
如现金、车辆等,未明确约定时,可能被推定为共同财产;
-
案例:南京吴某父母赠与其婚后车辆,法院认定属共同财产。
(二)第三方赠与
-
朋友或亲属赠与
-
未明确约定“只归一方”的,属共同财产;
-
案例:苏州郑某婚后接受表姐赠与的10万元,法院认定属共同财产。
-
职务或业务相关赠与
-
如公司奖励、客户赠与等,可能被认定为共同财产;
-
案例:无锡孙某因业务表现获得客户赠与的20万元,法院认定属共同财产。
(三)涉外赠与
-
境外赠与财产
-
需根据财产所在地法律认定,但中国法院可依据冲突规范调整;
-
案例:南通钱某接受境外亲戚赠与的50万美元,法院依据中国法律认定属个人财产(合同明确“只归一方”)。
-
跨境赠与的登记与交付
-
不动产需在境内登记,动产需实际交付,否则可能不生效;
-
案例:常州李某接受境外赠与的房产,未办理境内登记,法院认定赠与未生效。
四、证据要求与实务操作建议
(一)关键证据清单
情形 |
必备证据 |
备注 |
赠与合同约定 |
赠与合同、公证文件、见证人证言 |
证明赠与对象及归属意图 |
赠与时间 |
财产取得时间证明、银行流水、交付记录 |
证明赠与发生在婚前或婚后 |
父母赠与出资 |
出资凭证、产权登记证明、父母声明 |
证明出资性质及归属 |
(二)实务操作指南
-
签订书面赠与协议
-
赠与发生时,务必签订书面协议并明确“只归受赠人所有”,必要时办理公证;
-
示例条款:“本人自愿将XX财产赠与受赠人XXX,该财产仅归XXX个人所有,与其配偶无关。”
-
不动产登记注意事项
-
婚后接受父母赠与的不动产,务必登记在自己名下,避免登记在双方名下;
-
示例操作:父母出资购房时,直接将产权登记在子女个人名下,并签订赠与协议。
-
动产赠与的交付与保管
-
婚后接受动产赠与时,需保留交付凭证(如转账记录、签收单),并单独管理;
五、典型案例解析
(一)赠与合同明确约定案
案情:
李某婚后接受父亲赠与的房产,赠与合同明确“归李某单独所有”。离婚时,男方主张分割。
判决:
法院认定房产属李某个人财产,不予分割。
(二)婚后赠与未明确约定案
案情:
王某婚后接受朋友赠与的30万元,未签订书面协议。离婚时,男方主张分割。
判决:
法院认定30万元属共同财产,双方各分得15万元。
(三)父母婚后赠与出资购房案
案情:
陈某父母婚后出资200万元为其购房,未明确约定归属。离婚时,男方主张房产属个人财产。
判决:
法院认定出资视为对夫妻双方的赠与,房产属共同财产。
六、总结与风险防范
赠予财产是否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需结合赠与合同约定、赠与时间及财产性质综合判断。建议:
-
明确赠与合同条款:务必在合同中明确“只归一方所有”,并办理公证;
-
保留交付凭证:动产赠与需保留转账记录、签收单等,不动产需保留产权登记证明;
-
谨慎处理父母赠与:婚后接受父母赠与的不动产,务必登记在自己名下;
-
专业协助:律师可协助起草赠与协议、审查证据,最大限度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