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促进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将于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标志着民营经济法治化迈入新阶段。本文结合法律条文和立法背景,全面梳理《促进法》的核心内容,帮助读者快速掌握其关键要点。
一、确立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
《促进法》开篇即明确民营经济的
宪法地位和基本原则。总则第一条指出,制定本法的目的是“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第二条强调“国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并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法律依据:
《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促进法》第三条明确,“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的原则”。
这一制度设计不仅回应了民营经济长期关切的“玻璃门”“旋转门”问题,也为民营经济构建了与公有制经济“同台竞技”的制度环境。
二、保障公平竞争,破除市场壁垒
《促进法》第二章“公平竞争”是核心章节之一。法律规定,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民营经济组织可依法平等进入,并要求各级政府不得设置不合理的准入条件或隐性门槛。例如:
1、资源公平使用:民营经济组织可平等使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2、政策平等适用:政府资金安排、土地供应、资质许可等政策需对民营经济组织“一视同仁”;
3、交易公平开展: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活动须公开透明,禁止限制或排斥民营经济组织的行为。
法律依据:
《促进法》第六条规定,“国家保障民营经济组织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
《
反垄断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上位法为公平竞争提供补充支撑。
通过这一制度,法律为民营经济扫清了市场准入障碍,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三、优化融资环境,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瓶颈
融资难题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的痛点。《促进法》第三章“投资融资促进”提出多项创新性举措:
1、完善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服务,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金融等模式发展;
2、降低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拓宽资金来源;
3、防范账款拖欠:明确大型企业不得以“背靠背”条款拖延支付中小企业账款,并建立调解处置程序。
法律依据:
《促进法》第三章规定,“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并要求完善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
这些条款直指民营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账款拖欠”问题,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四、鼓励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
《促进法》第四章“科技创新”突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法律规定:
1、技术攻关:支持有能力的民营经济组织牵头承担国家重点技术攻关任务;
2、平台开放:公共研究开发平台需为民营经济组织技术创新提供服务;
3、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向民营经济组织转移,并支持其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法律依据:
《促进法》第四章强调,“民营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并要求“打破技术壁垒”;
《科技进步法》《
专利法》等法律为科技创新提供配套支持。
通过这一制度设计,民营经济从“跟跑者”向“并跑者”转变的通道被彻底打开。
五、强化权益保护,遏制乱执法现象
针对民营企业长期面临的权益受损问题,《促进法》第七章“权益保护”作出系统性规定:
1、禁止滥用权力:严禁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实施强制措施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权限;
2、保护人身财产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3、建立补偿机制:因公共利益调整政策导致企业损失的,应给予公平合理补偿。
法律依据:
《促进法》第七章明确,“实施限制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应当依照法定权限、条件和程序进行”;
这一制度设计为民营企业筑起“防火墙”,极大提升了安全感和发展预期。
六、规范经营行为,履行社会责任
《促进法》第五章“规范经营”强调,民营经济组织需依法合规经营:
1、遵守
法律法规:履行劳动、环保、税务等法律义务;
2、维护社会利益:弘扬企业家精神,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3、保障员工权益:落实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安全生产等要求。
法律依据:
《促进法》第六条规定,“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
通过规范经营行为,法律引导民营经济在法治轨道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七、健全服务体系,强化政府职责
《促进法》第六章“服务保障”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职责:
1、政策协调: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数据共享:推动政务数据开放,提高行政审批效率;
3、人才支持:提供创业辅导、市场拓展等服务,助力企业成长。
法律依据:
《促进法》第四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协调机制”;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服务保障提供补充依据。
这一制度设计有助于形成政府服务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
结语:民营经济促进法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促进民营经济领域的立法空白,是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重要制度安排。它不仅回应了民营企业最关切的问题,也为未来民营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