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关系中,“抚养”和“扶养”常被混淆,但二者在法律内涵、适用对象及责任主体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结合《
民法典》及司法实践,详解两者的区别,帮助读者厘清法律关系。
一、抚养和扶养的法律定义与核心区别
1. 抚养:长辈对晚辈的保护义务
定义:指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对未成年或无独立生活能力的晚辈(如子女、孙子女)在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经济支持和照顾。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58条:父母平等承担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
第1067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子女或无法独立生活的成年子女可要求支付抚养费。
2. 扶养:平辈或特定亲属间的相互支持
定义:
夫妻间扶养:配偶间相互承担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义务(如一方患病或无收入时,另一方需提供帮助);
兄弟姐妹间扶养:兄姐对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义务,或弟妹对缺乏劳动能力的兄姐有扶养义务。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59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第1075条:兄姐对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义务,反之亦然。
二、抚养和扶养的适用对象与责任范围
(1)抚养的适用对象
未成年人:从出生至18周岁,或虽成年但无法独立生活的(如仍在校就读、残疾等);
晚辈亲属:如父母对子女、祖父母对外祖父母无力抚养的孙子女。
(2)扶养的适用对象
夫妻:婚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患病或无收入时,另一方需履行扶养义务;
兄弟姐妹:特定条件下,成年兄姐或弟妹需对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的亲属提供经济支持。
三、抚养和扶养的典型案例解析
案情:张某与李某离婚后,李某未支付8岁女儿的抚养费。法院依据《民法典》第1085条判决李某按月收入的20%支付抚养费。
关键点: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不因婚姻关系解除而免除。
案例2:夫妻分居期间扶养费争议
案情:王某因丈夫赵某长期不履行扶养义务,起诉要求支付扶养费。法院根据《民法典》第1059条支持其诉求,判决赵某每月支付2000元。
关键点:夫妻分居不影响扶养义务,一方生活困难时可主张扶养费。
四、抚养和扶养常见问题解答
1. “成年子女是否需继续承担抚养义务?”
答案:若子女已满18周岁且有劳动能力,父母无义务继续抚养;但若子女因残疾、疾病等无法独立生活,父母仍需承担抚养费。
2. “兄弟姐妹间扶养义务如何认定?”
答案:需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且无收入来源;
扶养人有经济能力;
存在特定亲属关系(如兄姐对未成年弟妹)。
3. “扶养费与抚养费的计算标准不同吗?”
抚养费:按子女实际需求、父母收入及当地生活水平确定(如月收入的20%-30%);
扶养费:无统一标准,由法院根据双方经济状况、被扶养人实际需求酌定。
五、抚养和扶养的法律救济途径
1. 协商解决
双方可通过调解协议明确抚养或扶养费数额,避免诉讼成本。
2. 诉讼维权
若义务人拒不履行,权利人可向法院起诉,要求强制执行(如冻结账户、列入失信名单)。
六、结语
“抚养”与“扶养”一字之差,却涉及不同法律关系与责任主体。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是法定义务,夫妻及兄弟姐妹间的扶养则强调相互扶持。厘清二者区别,有助于维护家庭权益,避免法律纠纷。
相关法条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58、1059、1067、1075、108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42、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