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身损害赔偿或家庭纠纷中,“被扶养人生活费”是争议焦点之一。它关乎受害人家属能否获得合理经济补偿,也涉及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原则。本文结合《
民法典》及
司法解释,解析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法律定义、计算规则及实务要点。
	 
 
	 
	一、被扶养人生活费的法律定义与适用范围
	
	1. 法律定义
	
	被扶养人生活费是指因侵权行为或意外事件导致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或死亡时,侵权方需赔偿的费用,用于保障受害人依法应当扶养的亲属(被扶养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59条:夫妻间互负扶养义务;
	
	《民法典》第1075条:兄姐对未成年弟妹的扶养义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明确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规则。
	
	2. 适用范围
	
	被扶养人需符合以下条件:
	 
	未成年人:未满18周岁的子女或弟妹;
	
	成年近亲属:无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父母、配偶、子女或兄弟姐妹等(需满足《民法典》规定的扶养义务条件)。
	 
	 
	二、如何计算被扶养人生活费
	
	(一)核心计算规则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7条:
	 
	未成年人:
	
	计算至18周岁;
	
	公式:年赔偿额 =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 (18 - 年龄) ÷ 扶养义务人人数。
	
	成年被扶养人:
	
	无劳动能力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20年;
	
	60周岁以上:每增加1岁减少1年;
	
	75周岁以上:按5年计算。
	
	示例:
	 
	若被扶养人65岁,计算年限为15年(20年-5年)。
	 
	(二)特殊情形
	
	多被扶养人叠加:年赔偿总额不超过受诉法院上年度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总额;
	
	受害人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按伤残等级比例(如10%、20%等)折算赔偿额。
	 
	 
	三、被扶养人生活费的争议与实务要点
	
	1. 争议焦点
	
	扶养关系认定:需证明被扶养人与受害人存在法定扶养义务(如亲属关系证明、经济依赖证据);
	
	“无其他生活来源”证明:需提供被扶养人无退休金、低保或其他稳定收入的证明。
	
	2. 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交通事故中,受害人死亡时其80岁父母无收入,法院依据《民法典》第1075条及司法解释,判决赔偿5年生活费;
	
	案例2:兄长因弟弟车祸死亡主张生活费,法院认定兄长未由弟弟扶养且有劳动能力,驳回诉求(参考知识库案例)。
	 
	 
	四、被扶养人生活费常见问题解答
	
	1. “超过退休年龄能否主张生活费?”
	
	是的:若被扶养人无养老金或退休金不足以维持生活,可主张(参考《民法典》第1059条及司法解释第17条)。
	
	2. “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标准如何区分?”
	
	按居住地判定:受害人或被扶养人若在城镇居住满1年且收入来源于城镇,可按城镇标准计算。
	
	3. “被扶养人生活费是否计入赔偿总额?”
	
	是的:根据司法解释第16条,被扶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一并主张。
	
	五、结语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需结合法律条文、地方标准及个案证据,其核心是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若涉及具体纠纷,建议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权益最大化。
	 
	相关法条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59、107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6、1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