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养”是法律中常见的概念,但其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常被误解。本文结合《
民法典》及司法实践,用通俗语言解读“扶养”的法律定义、义务主体、适用情形及实务案例,帮助读者快速掌握核心要点。
	 
 
	 
	一、扶养的法律定义与分类
	
	1. 法律定义
	
	扶养是指特定亲属之间依法产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义务。法律上的扶养包括:
	
	狭义扶养:平辈亲属(如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支持;
	
	广义扶养:涵盖长辈对晚辈的“抚养”、晚辈对长辈的“赡养”及平辈间的“扶养”。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59条:夫妻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民法典》第1075条:兄姐对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义务。
	
	2. 与“抚养”“赡养”的区别
	
	抚养:长辈对晚辈(如父母对子女)的经济支持;
	
	赡养:晚辈对长辈(如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
	
	扶养:平辈或特定亲属间的相互扶助(如夫妻、兄弟姐妹)。
	 
	 
	二、扶养义务的适用场景与主体
	
	(1)夫妻间的扶养义务
	
	情形:婚姻存续期间,一方患病、无收入或生活困难时,另一方需提供经济支持。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059条。
	
	案例:
	 
	丈夫因工伤丧失劳动能力,妻子拒绝支付医疗费。法院判决妻子需按月支付扶养费,直至丈夫恢复劳动能力。
	 
	(2)兄弟姐妹间的扶养义务
	
	条件:
	
	兄姐对父母无力抚养的未成年弟妹有扶养义务;
	
	成年后由兄姐扶养的弟妹,对缺乏劳动能力且无收入的兄姐有扶养责任。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075条。
	
	案例:
	 
	父母双亡后,15岁的小妹由兄长抚养至成年。兄长年老患病无收入,小妹被判需每月支付500元扶养费。
	 
	三、扶养义务的履行与救济
	
	1. 义务履行方式
	
	经济支持:支付医疗费、生活费等必要开支;
	
	生活照顾:协助日常起居、医疗护理等。
	
	2. 法律救济途径
	
	协商解决:双方可签订扶养协议,明确义务内容;
	
	诉讼维权:若义务人拒不履行,权利人可起诉要求强制履行或支付扶养费。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1067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子女可要求支付抚养费;
	
	《民法典》第1075条:兄姐或弟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权利人可主张权利。
	 
	 
	四、扶养常见问题解答
	
	答案:不因离婚而免除。夫妻离婚后,一方仍需履行扶养义务(如患病方需经济支持)。
	
	2. “扶养费的计算标准是什么?”
	
	参考因素:
	
	扶养义务人的经济能力;
	
	被扶养人的实际需求;
	
	当地生活水平。
	
	法院通常结合以上因素酌情判决,无统一固定比例。
	
	3. “非婚生子女是否有权要求兄姐扶养?”
	
	答案:是的。法律对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保护,兄姐需履行扶养义务。
	 
	 
	五、扶养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继父母与继子女的扶养纠纷
	
	案情:继父与生母离婚后,拒绝支付继女(未成年且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扶养费。法院认定继父已形成扶养关系,判决其每月支付1000元。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1072条:继父母与继子女间形成扶养关系的,适用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法律规定。
	
	六、结语
	
	扶养是法律对亲属间互助义务的明确规定,既包括夫妻间的相互扶持,也涵盖兄弟姐妹对特定亲属的保障。理解扶养的法律内涵,有助于维护家庭权益,避免因义务不清引发纠纷。
	 
	相关法条索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59、1072、1075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一)》第42、5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