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养人指哪些人:法律定义、亲属范围与权利义务的全面解析

摘要:扶养人是法律中承担特定亲属间扶养义务的主体,其范围涵盖配偶、直系血亲、旁系血亲及特定姻亲。本文结合《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从扶养人的法律定义、亲属关系分类...
摘要:遗赠扶养协议是遗赠人与扶养人之间订立的,以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义务为前提,遗赠人死亡后其财产归扶养人所有的法律协议。该协议具有双务、有偿、诺成性特征,优先于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民法典》中保障特殊群体权益的创新制度。本文结合法律条文与司法实践,解析其定义、法律特征、适用规则及典型争议场景。
一、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定义与核心特征
二、遗赠扶养协议的法律效力与适用规则
三、遗赠扶养协议的签订要点与公证程序
四、典型争议场景与司法裁判规则
五、法律修订动态与实务建议
六、总结:平衡权利义务,守护晚年尊严
根据《民法典》第1158条,遗赠扶养协议是自然人与继承人以外的组织或个人签订的协议,约定由扶养人承担遗赠人生养死葬义务,遗赠人死亡后其财产归扶养人所有。例如,独居老人与社区养老机构签订协议,约定由机构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及丧葬服务,老人去世后其房产归机构所有。
案例:某老人与亲属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约定亲属每月支付生活费并定期探望。后亲属未履行义务,老人起诉要求解除协议。
裁判规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法典〉继承编的解释(一)》第40条,扶养人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义务导致协议解除的,丧失受遗赠权利,且已支付的供养费用一般不予补偿。
案例:某老人与养老院签订协议后,将约定遗赠的房产赠与子女。养老院起诉要求确认赠与无效。
裁判规则:遗赠人未经扶养人同意擅自处分协议财产的,处分行为无效(《民法典》第1158条)。法院可判决撤销赠与,恢复房产至遗赠人名下。
案例:某老人先与侄子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后立遗嘱将同一房产赠与孙女。侄子与孙女就房产继承产生争议。
裁判规则:根据《民法典》第1123条,遗赠扶养协议效力优先于遗嘱。法院判决房产归侄子所有,孙女仅能继承协议范围外的其他遗产。
2025年《民法典继承编解释(二)》进一步明确:
遗赠扶养协议通过契约化安排,将财产处分与扶养义务相结合,既为孤寡老人提供了晚年保障,也明确了扶养人的权益回报。其核心价值在于尊重个人意愿、平衡权利义务,同时通过法律强制力保障协议履行。实践中,双方需严格遵守协议约定,司法机关则应依法裁判争议,共同维护这一制度的公平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