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社交时代,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屡见不鲜,但并非所有辱骂行为都会触犯法律。本文结合2025年最新修订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相关
司法解释,为您详细解读公然侮辱他人行为的治安处罚认定标准。
一、什么是公然侮辱他人:公然侮辱他人的法律界定
“公然侮辱他人”是指在公众场合或通过公开传播手段,对他人进行语言、文字、图像等形式的贬低、羞辱,造成其人格尊严受损的行为。
这里的“公然”,不仅指在现实中的公共场所,也包括在网络空间如社交平台、论坛、短视频平台等具有公开传播性质的环境中实施侮辱行为。
根据2025最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第二项规定,公然侮辱他人需同时满足以下要件:
1、公开性要件
行为需发生在公开场合,包括:
1.1 物理空间: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多人聚集场所(如办公室、学校)
1.2 网络空间:短视频平台、微信群、微博等向不特定多数人开放的虚拟场所
1.3 典型案例:李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侮辱性视频,配文贬损他人人格,被认定为“公然”行为。
2、侮辱性要件
表现形式包括:
2.1 言语侮辱:使用粗俗语言辱骂、诽谤
2.2 文字侮辱:编写侮辱性文案、散布虚假事实
2.3 行为侮辱:当众做侮辱性动作、展示贬损性物品
2.4 法律衔接:若侮辱内容涉及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可能同时触犯《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
3、主观故意要件
行为人需明知自己的行为会贬损他人人格、破坏名誉,仍故意实施。过失行为(如误传信息)不构成治安处罚要件。
二、公然侮辱他人的治安处罚的裁量标准:情节轻重决定处罚幅度
根据违法行为情节,处罚分为两个层级:
1、情节层级 处罚标准 典型情形
一般情节 处5日以下拘留或1000元以下罚款 偶发性辱骂、未造成严重后果、及时道歉并消除影响
情节较重 处5-10日拘留,可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多次实施侮辱行为、针对特殊群体(残疾人/老年人)、造成被害人精神疾病、利用网络大规模传播
2、从重处罚情节:
2.1 一年内曾因同类行为受罚
2.2 教唆未成年人实施侮辱
2.3 对报案人、证人打击报复
2.4 在突发事件期间实施侮辱
3、从轻或免罚情节:
3.1 主动消除违法后果
3.2 取得被害人谅解
3。3 自首并如实陈述行为
三、公然侮辱他人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难点:情节严重的判定维度
1、手段恶劣性
使用暴力侮辱(如泼洒污物、强令当众下跪)
2、长期跟踪辱骂
制作并传播侮辱性视频/图片
3、后果严重性
导致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
造成被害人社会评价显著降低(如被单位辞退、商业合作终止)
引发群体性事件或网络暴力
4、传播范围
短视频播放量超5万次
微信群成员超200人
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
典型案例:冯某在成员超500人的微信群中多次散布他人裸照,法院认定其构成“情节严重”,判处侮辱罪。
四、公然侮辱他人的法律责任衔接:治安处罚与刑事犯罪的界限
当侮辱行为达到“情节严重”程度时,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责任类型 |
适用法律 |
认定标准 |
治安处罚 |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
尚未构成犯罪的一般违法行为 |
刑事处罚 |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
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或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
刑事立案标准: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
五、公然侮辱他人是否一定会被治安处罚?
并非所有的侮辱行为都会被行政处罚,只有符合法定条件的“公然侮辱”才会构成违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的规定: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警告;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的。
由此可见,要构成治安处罚的“公然侮辱他人”,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认定条件:
1. 行为具有“公然性”
即侮辱行为是在公众可以感知的环境下进行的,例如:
在微信群、朋友圈、微博、抖音等平台发布侮辱性内容
在学校、单位、街道等公共场合当众辱骂他人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直播等方式传播侮辱信息
如果侮辱信息仅限于私人之间交流,未对外传播,一般不属于“公然侮辱”。
2. 行为具有“侮辱性”
即使用带有贬损、羞辱、攻击性的语言或行为,使他人人格受到损害。例如:
使用粗俗、下流、人身攻击性词汇
捏造事实贬低他人形象
对他人进行恶意讽刺、嘲笑
3. 造成一定社会影响或他人精神伤害
虽然不要求造成严重后果,但若侮辱行为已造成他人名誉受损、精神痛苦,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引起不良舆论,通常会被认定为“情节较重”,从而加重处罚。
六、维权与救济:从行政处罚到民事赔偿
1、行政救济途径
受害人在6个月内向公安机关报案
对处罚决定不服的,可在60日内申请行政复议或6个月内提起行政诉讼
2、民事赔偿主张
可要求侵权人承担:
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需公开进行)
精神损害赔偿(司法实践中一般不超过5万元)
3、刑事自诉程序
侮辱罪原则上属“告诉才处理”案件,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除外。被害人需自行收集证据并向法院提起诉讼。
结语: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语需有边界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公然侮辱他人不仅可能面临治安处罚,情节严重者更将承担刑事责任。公民在行使言论自由时,必须恪守法律底线,尊重他人人格尊严。若遭遇侮辱行为,应及时固定证据(如截图、录音),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