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修订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对寻衅滋事行为的处罚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细化行为类型与量罚尺度。本文结合法律条文与实务案例,解析寻衅滋事行为的认定规则、处罚梯度及法律责任,帮助公众明确行为边界,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一、寻衅滋事行为的法律定义:四类典型情形
根据2025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以下行为均属寻衅滋事范畴,公安机关可依法处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或者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下罚款:):
1. 结伙斗殴或随意殴打他人
结伙斗殴:两人及以上出于私仇、争霸等动机,纠集多人互相殴打,扰乱公共秩序。
随意殴打他人:无明确纠纷起因,对他人实施暴力攻击,如酒后滋事、无故殴打路人等。
典型案例:
某市烧烤摊前,王某因酒后与邻桌发生口角,伙同朋友对多名顾客实施殴打,导致现场混乱。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对其处以12日拘留并处罚款。
2. 追逐、拦截他人
在公共场所无理追赶、拦截他人,以取乐、耍威风或发泄情绪为目的。
特殊情形:驾驶交通工具追逐、拦截他人,社会危害性更大。
典型案例:
李某驾驶摩托车在步行街反复绕行,对多名行人进行追逐、恐吓。公安机关认定其“情节较重”,处以10日拘留及800元罚款。
3. 强拿硬要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
强拿硬要:以蛮横手段强行索要财物,如街头“霸王餐”、强行收取“保护费”等。
任意损毁、占用财物:无故损毁公私财物,或长期占用他人财物拒不归还。
典型案例:
张某在公园内强行要求游客购买其劣质玩具,遭拒后摔毁游客手机。公安机关对其处以15日拘留并处罚款。
4. 其他无故侵扰他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包括但不限于: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编造或散布虚假信息引发恐慌、利用信息网络实施滋事等。
典型案例:
刘某在社交媒体发布“某医院发生重大医疗事故”的虚假信息,引发群众聚集。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三十条,对其处以14日拘留及1500元罚款。
二、寻衅滋事治安处罚标准:分层惩戒与“情节较重”认定
根据行为危害性,处罚分为两个梯度:
1. 基础处罚:5日至10日拘留+1000元以下罚款
适用情形:初次实施寻衅滋事行为,情节较轻且未造成严重后果。
示例:
赵某在夜市摊位前无端辱骂摊主,虽未动手,但持续纠缠影响经营,被处以7日拘留及300元罚款。
2. 情节较重处罚:10日至15日拘留+2000元以下罚款
根据《安徽省公安机关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以下情形构成“情节较重”:
在公共场所聚众闹事,造成人员受伤或公共秩序混乱;
持械寻衅滋事;
随意殴打他人致轻微伤;
驾驶交通工具追逐、拦截他人;
编造虚假信息并通过网络散布,引发社会恐慌。
典型案例:
周某在酒吧内持啤酒瓶殴打他人,致一人轻伤。公安机关认定其“情节较重”,处以15日拘留及2000元罚款。
三、寻衅滋事“情节较重”认定关键点:从行为到后果的全面考量
1、行为动机:是否出于逞强耍横、寻求刺激等不健康目的。
2、行为对象:是否针对不特定人群,或涉及未成年人、孕妇等弱势群体。
3、行为场所:在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上实施的行为社会危害性更大。
4、后果影响: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或社会秩序混乱的程度。
(一)、 从重处罚
一年内两次以上违法;
对执法人员辱骂、威胁;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如网络传播引发恐慌)。
(二). 从轻或不予处罚
主动消除后果(如赔偿损失);
未成年人初次违法且情节轻微;
因民间纠纷引发且经调解达成和解。
法律提示:
即使未造成实际损害,但反复实施寻衅滋事行为(如多次拦截他人),也可能被认定为“情节较重”。
四、寻衅滋事特殊情形处理:未成年人、精神病人等群体
1、未成年人: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从轻或减轻处罚;初次违反且不满16周岁的,可能不执行行政拘留。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控制行为时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需责令监护人加强看护。
3、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符合条件可不执行行政拘留。
典型案例:
15岁的陈某因琐事与同学冲突,伙同他人殴打对方。公安机关考虑其未成年且初次违法,决定不予执行行政拘留,但责令监护人严加管教。
五、寻衅滋事治安处罚与刑事犯罪的界限
若寻衅滋事行为达到《
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标准,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关键区别在于:
标准 |
治安处罚 |
刑事犯罪 |
行为情节 |
尚不够刑事处罚 |
情节恶劣、后果严重 |
处罚措施 |
拘留、罚款 |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
典型案例:
吴某多次在酒吧随意殴打顾客,致一人轻伤。法院认定其构成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六、公众应对建议:如何避免触法?
理性处理纠纷:遇矛盾时优先通过协商、调解解决,避免情绪化行为。
警惕网络言行:不编造、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尤其是涉及公共安全的内容。
及时求助法律:若遭遇寻衅滋事,应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如视频、证人联系方式)。
结语
寻衅滋事行为的处罚标准严格遵循“过罚相当”原则,既惩治违法行为,又保障人权。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公共秩序。如遇相关问题,可咨询专业律师或通过“12348”法律服务热线获取帮助。更多法律解读,欢迎持续关注本站!